Wednesday 9 November 2011


談財經 - 胡孟青
裝備自己勝過花天酒地
(2011
1110)

某日晚上,在中環街頭碰上任職某外國傳媒的朋友。寒暄一番,你好嗎?近況如何?以為就此各走各路。誰不知,朋友意猶未盡兼大吐苦水,大呼如今做香港財經新聞特派員真痛苦。
心想,你的薪酬待遇比本地媒體高出一大截,而且公司有品牌,可以貫通中外,你怎麼還有資格埋怨?出於好奇心,追問之下,最後瞭解到原來國際媒體在香港,為找一個稍具英語水平的本地評論員或股評家,簡直傷盡腦筋。
我信我的傳媒朋友,而且多年收看西方財經媒體,播出有關本港市況的訪問環節時,我亦舉手同意,要搵好幾個莫說英語流利,但求有一兩個對答自如的本地評論員,原來亦相當困難。
不是要取笑他人,但事實是很多行家的英語能力是五音不全,簡單的「I think」,可以發音為「艾丁」。又簡單一個英語文法,亦要偏偏大錯特錯,明明Although後無but,就卻在鏡頭前不斷 Although………but。人人在只識取笑新加坡口音的Singlish之前,其實有無好好檢討香港式英語的Honglish更加令人笑爆!!
外界將股評人貶為「財經演員」,行業良莠不齊,管不到。但就算演員亦要為演好劇本而努力。做好演員職責,演活中外電影,影圈中的發哥、曼玉、甄子丹、梁朝偉和葉德嫻等等,他們的基本英語劇本對話都應付得綽綽有餘,何解財經演員們大多數未能用英語完成你們自我編寫的好劇本?
部分本地傳媒通常是「一雞兩味」。問完廣東話問題之後,就要求被訪者說一、兩句英語,以滿足英文台的需要。
一段真人真事,很多年前,某記者因為要求受訪者用英語簡單概括重複評論市況走勢,卻令受訪者無言以對,束手無策之下,最後要勞煩英語水平較高的上司解圍。至於目前,該位受訪者有否覺悟多加磨練,提升其英語水平,就不得而知了。
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,所以金融從業員及股市評論員,亦都應該國際化,擁有兩文三語的能力。廣東話評論只可以滿足七百多萬人的需求,內地市場及國際市場同樣不能忽視,亦絕不能因甘於滿足現狀而短視,把普通話「經濟」說成「精子」、「收息」說成「收屍」,其實不應該是笑話。
偉大的祖國亦明白,輸出中國價值觀的重要性,中央台、新華社旗下的電視頻道亦不斷前往海外招兵買馬,在海外用英語輸出中國的價值觀。撇開利益關係,其實本 港股市從業員最熟悉本地市場,你願意任國際媒體繼續由大行洋人充斥西方觀點嗎?推動本港證券市場發展,一個李小加中英文流利還是不夠。香港具備語文能力、 而又願意出鏡的評論員屈指可數。
裝備好自己,勝過花天酒地。齊齊跟楊鐵樑學好英語吧!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